「生活像是顛倒世界一樣,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人的身體去過著她悲慘的人生。」視傳系于子涵形容罹患憂鬱症後,對於生命的另一種看法,面對這樣的狀態,她將這股情緒化為創作的力量,不僅在畢業製作中創作「共生」主題個展,更為自己奪回人生的主控權。
因為家族遺傳在基因中埋下憂鬱症種子,擁有感性心靈的于子涵在國中時意外被開啟了憂鬱開關,當時的她並不知道甚麼是憂鬱症,只知道自己逐漸疏離周遭的人、對自己熱愛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,她記得當時只想快點將痛苦趕出人生,面對心理醫生她發出對生命的疑問:「吃藥真的可以讓我忘記想忘記的事情嗎?」
後來在就學期間,于子涵發現了「創作」能讓她舒緩情緒,她利用壓克力顏料展現與油畫相似的彩繪手法,讓創作更具體,作品中充滿了豐富的情緒,以及想表達的話。于子涵表示,只有情緒豐沛的時候才有創作靈感,只要一拿起畫筆、顏料或任何創作工具,她就能與她的作品產生生命的連結。創作過程中,揮灑的動作、專注的力量都是她與生命對話的證明,而她的畢業主題之所以名為「共生」,就是希望與跟在她身旁長達 15 年的精神疾病化敵為友。
于子涵最喜歡的作品是《孤獨的樹》,因為她特別喜歡大自然,也嚮往在秋高氣爽的時節,被包圍在草原中,充滿畫面的樹其實是盛開的,卻被沾染了憂鬱的顏色,那棵樹象徵著想努力掙脫束縛、迷失的靈魂。而如今已經走出憂鬱症的她,臉上綻放著溫暖的笑容,創作就是滋養她靈魂的糧食,不再只是為了憂鬱而創作。
目前于子涵擔任臺灣設計協會的執行秘書,她提到設計的延續就是對「美」的敏感度需要特別高,因為協會有時候會承接政府相關的案子,跟社會活動息息相關,她也希望能夠透過長期累積的創作能量,提升臺灣的美感。